EN 繁體
拇指外翻/拇趾外翻/Bunion human foot run

足部—大自然的精妙創造

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真正意義上的雙足哺乳動物。與其他動物相比,人類身體的重心最高,比重較大的腦部又位於頂端,而體積雖小但結構精妙的雙足則擔當了支撐身體的角色。足部是人體唯一專為保持站立姿態而進化形成的結構。

它是人體運動鏈的一環,一個關節的運動會帶動另一關節的運動。 作爲整個運動鏈的根基,雙足不僅承托全身的重量,更承受每個步伐所帶來的衝擊,既提供緩衝,又驅動身體向前。這種對反作用力的緩衝與中和,讓我們能夠良好地進行生物力學運動。

「學會觀察。你便能感悟萬物之間的聯繫。」

– 李安納度·達文西 –

「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」

從日常步行,到極限運動,一生當中,我們的雙足千萬次對地面施力,亦承受著各種地表對足部的反作用力。其實雙足每天承受的壓力,遠大於我們想象:

  • 一般人一生平均步行約 115, 000 至118, 000 公里,相當於繞地球四週。
  • 日常一天的步行,累計足部受壓高達30噸——相當於5隻大象的重量。
  • 而跑步時承受的壓力可高達跑者體重的四倍。

猶如精密儀器的雙腳

人類足部的主要功能是行走、跑步、平衡和跳躍。每隻腳有160個活動的「零部件」,而每個部件在足部的複雜構造中都扮演重要角色。

28塊骨,以33關節相連,形成基礎構造;足骨與關節由100多條肌肉、肌腱和韌帶形成的網絡固定在適當位置。當每個零部件完整無損、位置無偏差時,足部這個進化得相當完善的系統,便能在內部平衡(或稱「穩態」)的狀態下正常運作。此時,脚的外觀和功能均正常,並不會感到費力或疼痛。

foot-anatomy-of-medial-column.jpg

大拇趾是行走時足部最後離開地面的部分。它為人體向前移動提供最後一道助推力。內足,也叫內側柱,承載大部分體重,為正常行走提供80%的力量。

拇指外翻/拇趾外翻/Bunion foot

雙足功能之所以如此強大,是因為它猶如一台精密的儀器:

  • 由特定數量與形狀的骨塊組成,
  • 這些骨塊以特定的方式銜接,
  • 並以韌帶維繫,
  • 由相對纖細、但效能很高的肌肉驅動。

回復天然構造,而非背道而馳

人類足部的複雜程度及功能,令人歎為觀止。即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,也無法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替代品。此外,足部天然結構的完整性,可能受先天缺陷(天生帶有缺陷)、後天退化 (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退)、創傷以及手術不當等因素的損害。

常見先天性原因引起的足部功能問題包括:

  • 扁平足(扁平或外翻足):韌帶由於遺傳原因較弱,而肌肉也無力支撐體重,導致足骨塌陷。
  • 副舟狀骨症候群:多餘的骨塊抑制某些肌肉和韌帶正常支撐足弓。
  • 跗骨黏合:兩塊足骨先天性意外地黏合,進而形成僵硬型扁平足。

足部一旦偏離人類進化至今所形成的天然構造,就無法發揮最佳功能。 手術其實會對足部造成創傷,有可能令正常的足骨結構發生改變,與天然構造偏離。無論是斷骨、切割或重塑骨骼,還是接合或分離骨骼,都難免會從影響足部的功能。只有保護足部的所有基礎構造,才最有可能讓足部恢復穩態,因此手術中應該盡可能避免傷害正常的骨骼和關節。

25-percent-of-bones-are-in-our-feet.jpg

「人體25%的骨頭都在腳部。如果這些骨骼位置出現異常,整個人的體態都會隨之出現偏差。」